关于“学”与“治”的关系,龚自珍时已有“一代之治,即一代之学”的看法。张之洞对此也阐述了独到的见解,“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清季民国时期展现出对思想、学术的重视,并非无源之水;由“学战”到“思想战”的吁求,也不难发现对于思想、学术优先的肯定。之所以结合“学术”与“社会”展开话题,无非是突出“社会”的视野,尤其是重视中国社会重新组织对思想学术的发展,以及读书人确立新的角色与身份所具有的意义。晚清以降,遭逢所谓“三千年来所未有之变局”,也推动了“合群”的诉求,尤其是伴随科举制的废止,中国读书人通向政治的晋升之路遭到瓦解,更需要在新的政治格局中谋求新的力量呈现方式。由“合群”走向对“国家”与“社会”新的认知,无疑是影响深远的转变,读书人由此也致力于创造新的“社会重心”。胡适检讨中国自救运动的失败,即是将问题归咎于“我们把六七十年的光阴抛掷在寻求一个社会重心而终……
学术思想-思想史-研究-中国-近代
留言内容
发布留言
用户须知:
1.如果要找《学术与社会 近代中国“社会重心”的转移与读书人新的角色》,可以尝试去图书馆。
2.本页面文字和图片内容来自于http://m.5read.com/。
3.封皮图片地址:https://cover.duxiu.com/coverNew/CoverNew.dll?iid=656763646a6a636c66655aa2a393ab95a899a6a195a69f3435353231383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