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厄特四部曲中的20世纪60年代西方文化运动删除本页内容

丛书:鼎新北科外语学者丛书

作者:李涛著

ISBN:978-7-5663-2038-4

关键词:小说研究-英国-现代

页数:137

出版社: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05

发现时间:2024年6月23日 20:18


下载阅读地址: 请登录后查看下载方式




用户须知:

1.如果《拜厄特四部曲中的20世纪60年代西方文化运动》最近刷新过,VIP用户一定能通过教程免费下载。

2.本站为VIP用户提供百万本电子书免费阅读的地址及下载阅读教程。

3.本《拜厄特四部曲中的20世纪60年代西方文化运动》页面是互联网用户最近搜索过,教客网收录的搜索日志,如果您认为侵权,请通过右上方删除按钮删除。


《拜厄特四部曲中的20世纪60年代西方文化运动》共分绪论、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其中正文包含五章。绪论部分在介绍《拜厄特四部曲中的20世纪60年代西方文化运动》研究对象的基础上,概述了拜厄特四部曲作为历史小说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目的、方法和意义。第一章分析了20世纪60年代发生在美国、法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的文化运动,阐述了这次运动的特点、性质以及运动带来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进而论述拜厄特四部曲对这次文化运动的反映和思考。第二章论述了拜厄特四部曲的“疯癫叙事”。自启蒙运动以来,在西方社会中,技术理性和由此产生的科技文化的发展势头迅猛,甚至逐渐超出了体现价值理性的人文文化,加速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关系的恶化,导致了生态危机和人的异化。20世纪以来,这种危机及异化以更剧烈的形式呈现出来,如环保问题及科技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威胁。四部曲用“疯癫叙事”表达了人类面临困境时的焦虑乃至心理障碍,揭露了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阐释了西方文化运动兴起的社会背景。第三章研究四部曲中的“乌托邦式的反文化”与“校园暴乱”的象征意义,它们代表了同符号秩序决裂的欲望。人们向大他者发起挑战,欲从父权制文化中解脱出来,表现了解辖域化的特点。第四章论述20世纪60年代西方文化运动的影响在拜厄特四部曲的“身体”书写方面的体现。拜厄特四部曲中的同性恋“身体”体现了20世纪60年代同性恋欲望中的反叛动机-代表了对社会制度的不信任和反对的态度。小说还通过同性恋者马库斯·波特的家人对其同性恋行为的态度的变化折射出20世纪60年代人们对同性恋认可的倾向。第五章论述四部曲对20世纪60年代西方文化运动中的女性解放运动的呼应。两位女主人公斯蒂法妮和弗雷达莉卡在自身欲望中的挣扎展示了20世纪50、60年代英国知识女性的生活困境,无论选择做“家中天使”,还是为成为“自由女性”而奋斗,女人都无法实现自由的欲望。几经周折后,弗雷达莉卡放弃了做独立女性的欲望,她的经历证实了在现实社会中,女人光靠自身的努力是无法得到自主与平等的。作为社会历史小说,拜厄特四部曲生动地记录了一个以“欲望”为主题词的年代,描绘了因欲望而躁动不安的社会,记录了欲望中的人们对传统的弃绝、对现实的不满以及为身心解放所付出的努力。

小说研究-英国-现代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