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法律的整体样貌和法律形式问题的研究,对于准确认识传统法律文化具有基础意义。则例在中国传统法律形式中比较特殊,清代以前则例的存在状态比较模糊,到清代发展为一种基本的法律形式,成为清代法律体系的主体。这种突然的转变是如何出现的?在此之前,则例是如何产生和存在的?则例的性质是什么?则例如何定位以及与当时其他法律之间的关系如何?则例在古代法律实践中的效力、影响等问题,都需要清晰的阐述。解答这些问题需要对古代典籍进行精细梳理,不仅是法律文献也包括相关文献的佐证。 王旭、高浣月编写的《则例沿革稽考》通过历代则例沿革的稽考,明确了则例的基本含义、性质、演变过程。在对则例性质和地位的考察中,揭示出则例从灵活性的规范转变为稳定性的法律并纳入当时法律体系的整体建构中,既厘清了则例的性质、地位,也展示了法律体系的整体面貌和演进过程。则例沿革稽考,对于推进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整体样貌和法律形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展史-中国-古代
留言内容
发布留言
用户须知:
1.如果要找《则例沿革稽考》,可以尝试去图书馆。
2.本页面文字和图片内容来自于http://m.5read.com/。
3.封皮图片地址:https://cover.duxiu.com/coverNew/CoverNew.dll?iid=6264606a676860626a61579fa090a892a596a39e92a39c3238363534323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