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涛:《逻各斯与空间——古代希腊政治哲学研究》 2000年第2期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中国对西方学术、制度的研究、吸纳向来有重欧陆轻英美的倾向。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自由主义”问题的重新关注,相关的政治哲学探讨则出现了相反的态势:对英美政治传统的认真挖掘以及对欧陆政治传统的相应批评。然而,我国西学研究的另一种不良倾向也许仍未引起足够注意:即更为注重近、现代,对古代及中世纪大都仅有一些浮泛的了解。这种倾向为目前的政治哲学探讨预先设定了一些盲区。因为无论英美背景抑或欧陆传统,都分享着文艺复兴以来(即德语所谓Neuzeit——新时代)的若干基本前设。如果对这些前设没有足够的注意与充分的反省,如果不能在人类政治生活的本源中把握政治学基本问题,那么政治哲学的许多争辩始终只能在近代框架下的这些二元对立中打转:例如社会/国家、自然/契约、自由/专制、个体/集体、权利/义务、消极自由/积极自由等等。在一定程度上,洪涛的《逻各斯与空间》也许能够弥补这一缺憾。 这部著作旨在考察从氏族时期直到亚里士多德的希腊政治思想的演变。全书分五大部分:一、前城邦时期希腊政治传统;二、城邦制度的建立与早期智者的出现;三、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与智者学派的政治思想;四、希腊政治哲学的顶峰: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五、亚里士多德:希腊政治哲学的终结。 对于近代政治哲学来说,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之间的关系可能是特别重要的。对此,此书的立论相当鲜明。作者一方面努力将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政治哲学从近现代的“极权主义”、“反乌托邦”等误解下拯救出来;另一方面,在公允地指出亚里士多德在“理想主义”、“经验主义”之间的摇摆及其根源的同时,特别批评了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中的“智术之师”倾向。作者在这里隐涵了对近现代政治思想的深深关切,因为正如此著所说,以“经验主义”、“常识感”、“目的——手段模式”等为特征的近代化运动实际上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的。 在目前国内的政治理论语境下,作者关于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讨论势必引起争议。在逻辑地位上,这些部分(作为结论)无疑也是最重要的。但从本书的线索看,作者先前的论述似乎更为丰满、精采。尤其是对
政治哲学-研究-古希腊
留言内容
1.如果要找《逻各斯与空间 古代希腊政治哲学研究》,可以尝试去图书馆。
2.本页面文字和图片内容来自于http://m.5read.com/。
3.封皮图片地址:https://cover.duxiu.com/coverNew/CoverNew.dll?iid=6a6a68696e6b686a726f5fa7a898b09aad9eaba69aaba43037383334373839